入冬后的江门,三角梅花开灿烂。天沙河边住了十多年,江门市民陈义栋如今每天提着钓鱼竿来河边垂钓。半天时间过去,收获了半桶白条鱼的他心里美滋滋的,“两岸荒地没了踪影,河道越变越美,一湾碧水,绿树相拥。”
天沙河边,市民悠闲垂钓,感受城市人居环境之变。
过去,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市政配套没有跟上,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排入河,江门市有12条黑臭水体列入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天沙河也包括在内。这些河涌的部分河段水质又黑又臭,市民经过都得捂着鼻子。
现在,江门12条黑臭水体整治见成效,喜人的“变形记”正在上演:天沙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景观绿带,龙溪湖公园新晋成网红打卡地,会城河让老一辈江门人重拾童年记忆……贯穿城区和村落的黑臭河摇身一变成侨乡美景。
南方+选取了12组整治前后对比图,邀您动动手指一键“换”新颜,感受侨乡人居环境新变化。
↓↓轻戳图片换新颜↓↓
1. 天沙河
发源于鹤山、流入江门水道,在蓬江人的眼中,天沙河是城市的“母亲河”。在蓬江区境内,天沙河长约32公里,流域工业发达,人口众多,工业和生活污水量大,经专业测量黑臭长度有14.56公里。近年来,通过农业污染源整治、截污管网建设、引水增流工程等综合治理手段,天沙河逐渐告别黑臭,实现河畅、水清、堤固。“河岸两旁还修了景观步道和公园,变化太大了!”如今,这条母亲河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2. 杜阮河
杜阮河是天沙河最大的一条支流,主流起源于蓬江区杜阮镇。过去,杜阮河沿河截污管网未覆盖全部河段,造成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沿河企业也存在偷排现象。自去年6月起,蓬江区城管部门牵头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针对杜阮河一河一策,新建截污管网、扩建杜阮污水处理厂、实施最严格的流域排污许可管理、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等。“污水经处理后达标后排放,水清了,也无异味了。”蓬江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3. 六联水库至木朗排灌渠
木朗排灌渠分北支及南支两条,北支起源于六联水库,南支起源于山湖雅苑,两条支流最终汇入杜阮中心河。由于沿线工业区和村庄居多,部分污水排进河流,木朗排灌渠过去一直是水体污染的重灾区。对此,城管部门规划新建截污干管,让沿岸污水排放口、合流排放口的污水入管,汇集至杜阮污水处理厂。“不到一年时间,河水不黑不臭了!”沿河居民林伯拍手称赞。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4. 龙榜排灌渠
龙榜排灌渠属杜阮河支流,河道较窄,治理前河流水质较差,河道淤积严重且植物丛生,水体存在黑臭现象。为精准治理,城管部门全面清查两岸入河排口,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台账,加强排口监管;同时在每年汛期前对其开展清淤疏浚,清理底泥污染物,并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如今,家住河边的李姨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没有恶臭了,水也清澈多了,常常看到鱼群在游。”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5. 丹灶河
同属天沙河支流的丹灶河,位于蓬江区环市街道北部,起点为福泉新村。过去,这里沿线村庄、社区的生活污水以及少量工业区的工业废水直排入河。但有所不同的是,丹灶河上游是一条约410米的暗渠,渠内发现的污水排口就有20多个,实施截污工程有一定难度。对此,城管部门联合技术单位对暗渠内各排口新建逐个截流,对沿线排污口截污纳管,并改造五邑碧桂园花语、星语小区两处错接排口。“以前经过要捂着鼻子,现在好了,每晚都可以带孙子来河边散步。”家住附近蒋姨别提多开心了。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6. 龙溪河
“好靓!”位于龙溪河旁的龙溪湖公园是江门人的新晋“网红”。由于污水管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过去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排进湖,导致河水体黑臭,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江海区城管部门因河施策,总投资约1.7亿元,不仅从控源截污发力,更大力实施景观提升改造,新建多功能净化漂浮湿地,构建河滨水生植物绿化带,让黑臭水摇身一变成为景观河。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7. 麻园河
麻园河全长7.64公里,从江门河滘头三元水闸分出,最终汇入马鬃沙河。整治之初,河道两旁有大量畜禽养殖户、废品收购站和大排档,产生的生活垃圾对麻园河水质破坏严重。对此,江海区重拳出击整治畜禽养殖,着力清淤引流。为确保麻园河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江海区城管局迅速开展麻园河流支渠污水处理工程,并启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将,新建多功能净化漂浮湿地、景观绿地、人行步道,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带。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8. 礼乐中心河
总投资约1.2亿元、沿河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3公里、新建一体式污水处理站和污水提升泵站……目前,礼乐中心河的控源截污工程已完成建设,一体式污水处理站已通水运行,水质达标排放。值得一提的是,为恢复河道生态修复功能,江海区城管部门在下游建设5000立方米规模一体式污水处理站,通过河道截污管网收集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对河道底泥进行清理。“开窗即观河景,出门如进公园。”沿河居住的村民们如今笑开了颜。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9. 会城河
在新会人的心中,会城河承载着儿时的回忆。“小时候常在河边逛,可热闹了。”市民王伯说。随后,生活和工业污染导致会城河不断淤塞,河水变黑发臭。在原有冈州大道北侧污水管基础上,该区城管部门重点实施截污清淤,并对河道两岸进行生态修复,目前会城河两岸已实现截污管网全覆盖,原有城区污水处理厂也进行扩容,新增污水处理规模5万吨/日。在此前开展的公众评议工作中,会城河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公众评议满意率达90%以上。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10. 紫水河
位于会城街道西部的紫水河,始于石涧水库,流入潭江。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大量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排入紫水河,河体几乎丧失自净能力。对此,新会区实施今古洲北部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和二期扩建及配套管网工程,完善紫水河沿岸截污管网;并实施清淤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建立健全长效保洁机制。“现在每天有鹭鸟飞来觅食,河里也有了鱼。”附近居民说。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11. 龙湾河
龙湾河的黑臭水体整治也初见成效。龙湾河新会段主要流经奇榜村,该区对此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取缔沿岸污水排放口,新建污水管网约5公里、污水提升泵站3座,新建及改造河提5处500米。龙湾河蓬江段截污管网建设工程一期敷设截污管网1.6公里,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12. 英洲海水道
英洲海水道(城区段)干流长约9公里,干支流总长约18公里,主要由西荷里、城南冲支流、梅江环村河支流、城南河、东甲及东甲老围冲支流、大滘河、沙气口-深冲河等7条支流组成。此前,其河道周边农田、养殖场面源污染较多,且部分河道为暗渠,维护管理难度较大。新会区城管部门联合相关村镇,着力实施截污工程,完善雨污分流,新建初雨调蓄池及泵站。“现在河面不再浮萍泛滥,水不发臭了,生活舒畅多了!”西甲村村民林姨说。
(点击图片看整治后成效)
【撰文】张婧媛 董有逸
【图片】杨兴乐、江门市城管局供图
【制作】周柳妤
【作者】 张婧媛;杨兴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