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眼科医院俄罗斯专家杜申为病人检查眼睛状况。
本报记者 张光政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8日在莫斯科会见了俄罗斯援华专家和亲属代表,其中包括大庆眼科医院的俄罗斯眼科专家尼古拉·杜申。杜申在前往莫斯科之前,本报记者赶到大庆采访他。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其实,他当时只知道将随中国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并不知道还会有幸受到习主席接见。
本报记者在大庆眼科医院见到杜申时,他正在接诊病人。一位老大娘进来,杜申示意她坐下,然后通过仪器观察她的双眼。“往前一点,”杜申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随后,他同患者的交流基本上是在身边的翻译帮助下进行的。杜申很快就给出了诊断结果:“白内障,左眼只能感光,右眼正常。”
接着,一位老大爷在一名年轻女子的搀扶下走了进来。老大爷也被查出了白内障,他用浓重的东北口音对记者说:“我姓谢,家住安达市,离大庆不远,我退休了。”他抱怨说,近年来,让他闹心的是眼睛看不清了。前不久,他听老同事说这家眼科医院不错,便让懂俄语的女儿陪他来找俄罗斯大夫。
和谢大爷告别之后,记者与杜申攀谈起来。行家三句话不离本行,杜申首先从眼病谈起。他告诉记者,“白内障的治疗技术已经很成熟,患者的康复率令人满意”。按医院规定,像他这样的专家,每天应接诊20名病人,但他现在每天接诊的病人有时多达40多人。
“对于我来说,最高兴的是通过我的治疗使眼病患者重见光明”。杜申回忆说,患者康复后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向杜申表达感激之情,他们中有的出院后给杜申送来了锦旗,还有来自农村地区的康复者给他带来水果、豆腐,有人甚至提来一大袋瓜子。
让杜申忧心的是,现在中国和俄罗斯的角膜供应都严重不足。杜申不无遗憾地说:“人死了,又不能带走光明,如果捐献了角膜,就可以给人们带来光明嘛!”他希望整个社会捐献角膜的人逐渐多起来。
杜申曾于1996年至2000年担任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眼病研究所主任。2000年退休后,他来到大庆眼科医院工作。他很喜欢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在他看来,中国人和俄罗斯人有许多共同点,比如逢年过节时亲朋好友都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唱歌跳舞。
15年来,杜申在大庆眼科医院诊治患者十万多人,为2000多名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此外,杜申每周还为大庆眼科医院的年轻医生讲课。如今,各科室的主任多是他带出来的。他说,他来大庆的最初几年,亲自操刀做过不少手术,如今,年轻医生成长很快,手术做得很好,他就不用再操刀了。杜申说,俄罗斯有一个说法:什么是好的老师?那就是要让学生超过自己。除了接诊和讲课,杜申还结合在中国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2009年,杜申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这是为在华外籍专家设立的最高奖项。
杜申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待人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都亲切地管他叫老杜。杜申还经常到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义诊。翻译季雪梅说,杜申有一次随医院医疗队下乡,汽车陷在泥沟里,他二话不说,脱掉鞋,挽起裤腿,和大家一起推车。
据大庆眼科医院院长于耀光介绍,有4位俄罗斯专家常年坐诊,形成了大庆眼科医院的品牌优势。除现任专家组组长杜申外,另一位著名的俄罗斯眼科专家名叫波波娃·莉莉娅。她自1998年6月到这家医院工作,2005年也被授予了中国政府“友谊奖”。这些专家被誉为来自俄罗斯的“光明使者”。于耀光经常鼓励医院的医护人员向俄罗斯专家学习医风医德和学术风范。
大庆眼科医院是于耀光从部队医院转业后,于1998年创建的非营利性民营医院,核心管理层是清一色的退伍军人。在建院之初就确定了“引智建院、人才立院、专家兴院”的发展理念,在全省率先引进了俄罗斯籍眼科专家,并成功引入了后巩膜加固术、血管接通术和淋巴吸附术等国际先进技术。据于耀光介绍,大庆眼科医院如今在眼科方面已经跻身黑龙江省前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