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介绍
李连达,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研究6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建立动物和人的心肌细胞培养方法,并用于中药研究,向全国推广后至今仍为全国普遍使用;90年代,在卫生部领导下,负责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与技术规范。1992年由卫生部印发全国,成为我国第一个官方认可的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迄今仍为全国遵守的标准;2000年以来,首创中药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的新方法。
李老向记者阐述他对中医药的一些见解
治冠心病鼻祖
记者:李老,您在“活血症”领域造诣很深,医疗领域更是尊称您为治冠心病的鼻祖。请问是否有独特的治疗方法?
李连达:1951年,我考入医学院求学, 从那时候至今,我一直都过着“学习—临床—实验研究—思索总结”的生活。治疗冠心病这一领域,我主要是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合作,共同研发的“活血化瘀冠心2号”药物,疗效显著对这一块有所贡献。
现在治疗冠心病的中药,大部分是从冠心2号演化来的,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我们那个药是祖方,现在治冠心病的药,是冠心2号的“后代”。
但是作为一个有追求的中医,不能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必须与时俱进精益求精。2002年,国际上不少有影响的医疗机构都在研究“运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我带着我的科研团队,用了一年时间,成功研发“中药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方法,解决了供体不足、排异反应、手术风险、费用昂贵等重大问题,解决了医学界长期以来未能解决的“心肌细胞不能再生”的难题,为冠心病治疗开创了新领域,也为干细胞移植新疗法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医要尊重科学
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记者:李老,有人说您对于实验达到痴迷程度,而且您也说过,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实验研究?为什么会有如此结论?
李连达:几十年的行医经过让我明白,临床可以证实中医是否有效,但较难说明为什么有效;可以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但较难上升到现代科学水平,走向世界。因此,中医临床研究应该密切配合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特别是在行医过程中,有很多病西医束手无策,而中医有很好的药效。但中药一般是用煎熬成汤方式,而这种方式,有时会耽搁患者救命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一直立志要研发中药注射剂急救药物来迅速挽救患者生命。但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在动物身上实验,确保绝对安全方可用于人体。如果没有大量实验,是根本做不到的。
幸运的是,对于这个领域,我们科研团队总算有所小成了。
记者:您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这不仅要求您医学专业造诣要深,更要有严谨求实尊重科学的思想和处事方式。坚持原则也许会得罪权势“挡人财路”,甚至招引其他不可预测的后果,您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李连达: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是我一手创建起来的。这个标准的建立,导致有些企业可能就因为不能达到这个标准,利益受到“损害”,如此一来,得罪人是肯定的。但作为一个医师,必须要坚持真理,敢讲真话,决不能拿人民群众的生命开玩笑。
要警惕医疗领域的不良苗头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医师才是好医师?
李连达:首要的是能治病救人。医师应当在业务上有精通的领域和专长。现在医疗领域有一些不良的苗头,要警惕“做1000台手术和救100个病人不如发1篇论文”的现象。 现在有的医院过度强调科研,过度重视建设科研型医院,过度提倡医生成为科研型医生,导致出现一些临床水平不高甚至不会治病的医学博士和专家。
还有一些医院目前唯论文、唯SCI导向评价医生,将其作为医生晋升职称的主要标准,对基层医院和临床一线医师是十分不公平的。这些基层的医师,将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治病救人上,没有时间、条件和精力进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如果我们的医生,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治病救人上,而是本末倒置,最终可能导致看病难进一步恶化。
我认为,要通过评价机制改革,引导基层医院和临床第一线的医师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
记者:现在又不少城市、企业都在争相创建院士工作站,对此您有何看法?
李连达: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对于当地肯定有好处。但院士工作站一定要落在实处。现在各省市都在搞,研究所、大学、企业,太多的邀请,一个院士,哪里有这样多的时间去。但只要是我自己参与的院士工作站,就一定前往当地进行指导,帮助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帮他们把握研究方向,对于那些只需要挂名不需要工作的工作站邀请,我则一律拒绝。
株洲这次活动具有跨时代贡献
记者:2015年6月12日,您在湖北随州“炎帝神农与中华国医药文化之梦”论坛上提出神农氏是中医中药的创始人,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研究人体毒理学的人。现在神农福地的湖南株洲也即将举办这次活动,您在万忙之中也抽空前往指导。请您点评一下这次活动的意义?
李连达:神农氏是中医药的始祖,也是中医药的创始人。《神农本草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古老哲学的结晶,神农氏为了大众的健康,尊重科学,舍生忘死,长眠于株洲为中华民族所铭记。
株洲作为神农福地,这次举办“神农医药文化产业发展论坛”,并邀请了众多名医以及相关高瞻远瞩的人才齐聚一堂,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当下,紧紧扣住了“神农”这张闪亮的名片,对于传承中医文化,促进中医药发展,具有跨时代的贡献和意义。
(株洲日报新媒体记者/徐滔 通讯员/张衡)
编辑/黄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