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门诊不再盈利后疫情时代口腔市场泡沫被什么戳破华美整牙技术过关吗

频道:整形知识 日期: 浏览:0

从2015年以来,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口腔行业。其中,国内有超过2000家民营连锁口腔诊所和第三方服务商成为投资机构的主要投资对象,投资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今天中国口腔医疗市场的规模已经超过

1200

亿人民币,机构数量超过

5

万家,牙医数量也接近

25

万人,每年口腔医学系毕业的学生超过

22000

人。

在诸多因素的促进下,我国口腔行业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据预测,2025年左右我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中国口腔医疗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过的快速发展

但是相比美国,国内消费者对牙齿健康的认识并不深。在一项口腔健康调查中,22%的人表示从未接受过口腔检查,23.5%的人认为“觉得有需要才做”,

这导致了中国人口腔疾病的患病率超过了90%,而就诊率却不到10%,

市场潜力巨大。

而且随着颜值经济大行其道,消费者对美丽的需求逐渐增加,一个关于美白、全瓷、贴片、正畸等牙齿美容的市场正在崛起。

但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我们的牙齿,已然成为了别人眼里的生意。

近年来,已有大量的资本涌入口腔医疗行业,各大口腔医疗连锁品牌林立,如有拜博口腔、通策医疗、大众口腔、华美牙科等。

然而,口腔医疗行业虽然角逐者众多,但「市场经营」却成为了一个大难题。

01

市场暴雷

在业内看来,中国口腔医疗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背后,有几大助推因素:

一是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二是中国居民对牙科疾病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三是人民经济水平的提升,牙科疾病的治疗费用普遍较为昂贵,带动了牙科医疗消费。

根据历年中国卫生与健康统计年鉴,2010~2018年,中国口腔医院门诊就诊数量从1800万人次增至4012万人次;中国口腔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也随之不断增长,从2008年底的200亿元增至2017年的880亿元,十年复合增速18%,2019年达到1035亿元。

面对可观的市场前景,各大口腔医疗都在“跑马圈地”扩张。

一位牙医诊所老板曾说,目前之所以口腔医疗诊所遍布,行业进入门槛低是一大推动因素。

「诊所的投资,基本百万元起步,一家中型诊所的投资在200万元到300万元之间。」

虽然投资门槛不高,但多数口腔医疗连锁品牌的营业收入体量并不高。

近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民营口腔连锁在资本助推下迅猛发展,区域性口腔连锁集团不断涌现,动辄数亿元融资,但是暴雷却屡见不鲜。

抢赛道、追风口、讲故事,一顿操作下行业瞬间进入泡沫期,很多急于扩张的机构很快就出现资金链危机和管理危机。

例如:

郎朗口腔和沈阳威之远医院的融资暴雷,使威之远三年损失了40余家线下诊所,引起经济纠纷 。

资本垂涎消费型医疗,无论是口腔、医美还是眼科,都有越来越多的投资、创业者入场布局。

随着跨行跨业等不同类型的投资方的加入,医疗机构的并购扩张,在传统的重资产吞并的基础上,也诞生了不少全新的市场抢滩模式。

朗朗口腔轻资产运作的“千店万人合伙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无论是合伙人形式还是资本对赌,都需要解决人才、技术、内部管理、外部异业资源整合,包括营销费用、医生IP经营、合伙人减持套现在内的各种综合性难题。

后期旗下公司的要求会越来越多,再加上其他品牌连锁的参与,连锁和管理模式,在资本介入后会出现更多“不安定”的动态变化。

威之远与朗朗口腔此次摩擦出来的矛盾就是个典型。

而早在十多年前,佳美口腔也曾有过从几十家店扩张至近百家店,又回到几十家店的经历。

之后,佳美口腔医疗集团董事局主席刘佳曾用“惨痛”和“灭顶之灾”来形容这次扩张之举,也曾公开承认“只要快速扩张,必败无疑,佳美是失败的教训,没有人比我的学费更高。”

02

人力泡沫

在行业看来,门槛因为偏低的口腔医疗行业,造就了品牌林立的现象,虽然暴雷是投资界的问题,

但是为何多数独立运营的诊所目前却仍旧无法做大做强?

因为,口腔不同于其他专科业态,更倾向于依赖牙科医生本身,所以规模很小的诊所也可以活得很好,太大型的反而稀有,而且不一定可以产生规模效应。

「如何绑定优质口腔医生与公司一同发展,如何控制人力成本尤其是医生成本,是影响口腔诊所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巨大因素」

根据我国卫生统计年鉴,2018年中国注册口腔医生数量仅为20万人左右,其中执业医师16万、助理医师4.11万,每百万人拥有口腔医生数为150人,而海外发达国家多数在500~2000人之间。

根据口腔医学会的测算,合理的配置为每4000人拥有一名口腔医生,对应14亿人口,国内口腔医生数量应为35万人,对比当前仍然有超过15万人的缺口。

行业需求突然被释放,但医生供给端却跟不上发展速度,这就造成了市场鱼龙混杂的现状——

当一个新兴行业被暴露在阳光下,难免会混入杂质和灰尘。

以口腔正畸学为例,国内口腔正畸学是一个年轻稀有的行业。

全国学习过口腔正畸学专业,且真正有做牙齿矫正资质的医生仅3000人左右,加上进修正畸专业的医生也才5000人左右。

而据有效资料显示前年做口腔正畸的消费者就高达300多万人,5000个医生怎么可能看这么多患者。

这300万消费者,真正能找到专业正畸医生的可能只有20%,其他80%整牙用户面对的医生都是不专业的。

而且如今不少口腔机构里给消费者看牙的医生,

实际是帮牙套生产厂商卖产品的销售

金子掺杂着杂质和灰尘在市场上翻滚

消费者不仅没有办法辨别医生是否专业,随着市场的扩大甚至都无法辨别医生的真假。

为此,近些年关于牙齿的医疗事故确实出现了不少。

此前有媒体就曾报道过,用户花费几万元,不仅没能将牙齿矫正好,反而牙齿出现牙隐裂。也有用户在短视频平台某医生的科普牙齿矫正视频下,评论牙齿矫正坑太多,他妹妹花了20多万元,还没将牙齿整好。

03

前景仍旧一片蓝海

说起来,口腔行业的乱象算是必然问题。

作为风口行业,新兴高利润的产业都会经历疯狂的发展期,然后产生产业泡沫。

而疯狂生长之后,行业挤掉泡沫的理性阶段也会随之而来。

这是行业自然发展规律

对任何一家口腔医疗机构而言可能成本开支中最大的部分首先是人力开支,其次是材料加工。

而决定利润是否可以超过平均值获得更高的水平的则是

「市场营销费用」

据有效资料显示,之前很多牙科门诊为了迎来更多的客源,实现爆发式盈利,使得营销费用占开店支出的50%-60%,最少的营销费用也要占支出的20%。

这间接导致了门店内在实力的弱化,使其一步步走向“深渊”。

但是如今,这种昂贵的营销费用却逐渐消失在了市场中。

后疫情时代,机构靠烧钱营销拉客的模式难以施展,很多大诊所为了保存现金流,拓展客源的动作慢下来,反而是小连锁机构越来越多。

并且去年因为疫情一些线下牙科机构消失,只有一些做得不错的小牙科机构,才在去年选择开出第一家、第二家连锁店。

越来越多的实力门诊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泡沫中依靠口碑和医资力量破局而出。

并且在挤掉泡沫的同时,因为互联网时代,开发出了牙科医疗的新蓝海。

去年有半年时间,全行业的线下牙科诊所处于危机状态,约个牙医也不例外。部分诊所面对生存压力,保障线下服务品质,选择将诊所的线下服务全部转为线上。

线上服务的核心优势在于平台突破了地域信息的屏障,口腔消费者能够通过平台快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医生以及医疗机构。

“口腔医疗+互联网”为口腔产业链当事人「患者、医生、门诊、厂商」提供了多样化需求和便利。

而且互联网+口腔门诊的消费者年轻化趋势更明显,例如某团、某某点评,去年就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洁牙患者的来源平台,每天有超过10万单的洁牙在平台上交易。

并且,这个数目迄今为止还在不停地增长。

毫无疑问的是,随着我国居民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的逐步提高,牙齿美容的蓝海将有无限可能。

医护之家

医护之家

医护之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