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空姐小杨在西安曼研医疗美容公司注射玻尿酸后,头部又被扎了两百多针进行“放血”治疗。经西安市中心医院诊断,由于注射的玻尿酸打进血管造成她右侧颞部栓塞。之后该机构涉事“医生”消失,工作人员表示对“医生”的信息一概不知,只能代表机构谈和解条件。
该医美机构成立于2022年3月。涉事“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有无行医资格与医美专业能力,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小杨事前有没有关切过这些事项,看情形,很可能是没有。
这是颇为怪诞的。平日里,大家有个身体不舒服,都尽量往三甲医院挤,以期享用到本地最优质的医疗资源。为什么对有侵入身体或异体植入的医美项目,反而表现得那么漫不经心,随随便便找个小诊所或美容院就做了。说到底,在许多人潜意识中,医美是美容,而不是医疗,无形之中就放下了心防、降低了标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天使般的面庞、和谐的五官比例、魔鬼般的腰臀比,是公认之美。美在婚姻市场与就业市场都有很高的溢价。经济学家Daniel Hamermesh和Jeff Biddle于1994年发布了一项研究。女性高于平均颜值者,收入有4%的溢价;占比8%的低于平均颜值者,收入遭受5%的折价。市场对男性更残酷:男性占比32%的高于平均颜值者,收入有5%的溢价;占比9%的低于平均颜值者,收入遭受10%的折价。如果考虑颜值最高的头部天生丽质者,颜值—收入效应就更显著了,如有海量粉丝追捧为“男神”“女神”,收入就更惊人了。
但天生丽质者毕竟是极少数,且美无止境,谁不想让自己变得更美、更有魅力呢?所以,在美有如此高的溢价之下,“变美”“变得更美”的需求之大、之强劲,可想而知。在东亚三大“妖术”中,日本的化妆品及中国人发明的通过滤镜或算法美颜,前者是真美容,后者是美颜、假美容,还有面膜之类,对身体的伤害较少或没有,可以称之为非医疗美容;至于有身体侵入的,甚至有异体植入的,则是使用了注射或外科手术等医疗手段,就是医疗美容。
医疗美容,医疗是手段,美容是目的,医美应当归于医疗还是美容?这不仅仅是一个语义与分类的务虚性问题,还涉及该不该以及如何监管的实质性问题。
首先,医美用了医疗手段就应当归为医疗。其次,医疗定义是通过注射或手术等医疗手段治病,用同样手段的医美是为了更美,一定要说治什么,治的是“丑”或“畸”。病是身体的不正常状态;“丑”或“畸”是身体的不完美状态,都是非理想的状态。最后,看历史,医美最早起源于战场,军医是最早的医美从业者。枪弹无眼,弹片或子弹导致面部毁损畸变,为了让这些战士回归正常生活,军医在给他们治疗外伤的同时,也通过外科手术帮他们重构面部。很多医疗手段本身也会越来越考虑尽量减少对容貌的伤害,如使用可吸收的羊肠线。
所以,当务之急是建立“医美是医疗”的共识。
消费者要拿出去医院看病的架势来看待医美,去正规医院选择成熟、可靠的医美项目,让受过专业训练的正规医生来施行。这样,出不良后果的概率会低好多;而且,出了事、有了纠纷,也容易得到妥善的解决。监管者也应该把医美纳入医疗范畴,一视同仁地监管。
当然,对消费者来说,正规化意味着价格上涨。在小诊所或美容院随处可提供医美项目的情况下,市场自由竞争,价格低廉,风险基本上由消费者自行承担。正规化之后,牌照与资质会有溢价,名义上由机构直接或通过购买保险承担事故风险,但会加到服务价格上去,所以最终还是由消费者承担。但是,涉及身体健康安全,一味追求省钱未必明智。
医美行业自律也是一条可行之路,愿意以专业服务诚实经营的从业机构与人员,应该持续发声与用力,在消费者中逐渐积累口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挤压黑医美的生存空间。同时,应积极与消费者互动,探索出有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合理公平的事故鉴定与纠纷处理机制,为行业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