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洪学智正在朝鲜战场上,紧张地指挥作战。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出国作战,为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中国军队决不能输。而作为军队的一名领导者,洪学智的责任重大,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压力巨大。
唯一能让他放松片刻的只有,收到来自家人的来信。
不久,洪学智收到一封妻子的来信。他看完信件,既激动又感慨,兴奋得彻夜难眠,随后又忍不住打开信件看了又看。看着看着,他的心情异常激动,提笔写下两封长长的信,一封给郭守瑞同志,一封给白银翠大姐。
在给白大姐的信中,洪学智还寄来800万元钱(旧币),作为感谢。为何洪学智会给这位白大姐寄来800万元钱呢?洪学智又为何要感谢这位白大姐?要具体讲述这个故事,还要从洪学智和他的夫人开始说起......
洪学智和夫人喜得爱女,却被迫留给老乡
1936年5月30日,洪学智跟着部队,刚刚翻越两座大雪山,筋疲力尽地坐在草地上休息。为了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他们在草地上召开全军运动会,洪学智,王宏坤等人坐在主席台上,观看台上精彩的节目表演。
图|洪学智
战士们表演完精彩的体育比赛和军事表演,又开始表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由两个女兵班给大家唱歌。这时,张文带着一班的女兵战士,走到主席台上,演唱《打骑兵歌》和《活捉牛歌》。
两首动听的歌曲唱完,洪学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放在,英姿飒爽、歌声动听的女兵张文身上。同时,张文也注意到这位身材高大,嗓门洪亮,能征善战的政治部主任洪学智。其实,她的心里,早就对他留下难忘的感觉。
此时台上台下的对视,让两人眼神交汇,萌生出爱情的火花。这时洪学智身边的领导,也注意到两人的异样,于是把张文介绍给洪学智,撮合两人。在领导们的介绍下,张文“服从了领导的安排”,和洪学智走到一起。
6月1日晚上,外面正在下着倾盆大雨,哗哗的声音却丝毫没有影响到,室内的欢快气氛。在一片欢闹声中,在众多领导和指战员的见证下,洪学智和张文举行简单的婚礼,大家聚在一起喝了顿疙瘩汤,当作结婚宴席,就算正式结为夫妻。
革命形势依旧紧张,他们并不能沉浸新婚多久,婚后刚一个月,他们夫妻二人就分别了。洪学智前往抗大学习,张文则留下继续工作。谁知,这一分别,就是漫长的三年,张文没有获得过洪学智丝毫消息。
直到那年初夏,张文也来到抗大学习。一天,她正在窑洞里看书,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正在呼叫她。她推开窗户一看,只见洪学智站在坡下朝她微笑。她惊喜万分,脸上浮现两片红晕,这对分别三年的夫妻终于团聚了。
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和众多革命夫妻一样,为了革命,张文和洪学智经常聚少离多。特别是在长征期间,他们都各自跟着自己的部队,很少见面,直到长征结束后,两人才在延安重逢,度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日子。
1939年,张文在延安生下第一个女儿,洪学智给她取名醒华,意思是:觉醒吧,中华民族!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自然备受关爱。可革命形势的变化,让他们猝不及防。由于蒋介石围剿延安,抗大必须要向敌后转移。
图|张文
按照中央的安排,他们必须穿越山西,前往晋察冀边区。当时前有追兵,后有敌军围堵,他们只能在夜间行动,趁机悄悄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为了不引起敌人注意,他们做了万全的准备,把马蹄用麻袋包包上,动员所有带孩子的女同志,一定要照顾好孩子,不能让孩子啼哭出声。
这绝对不是开玩笑,关乎整支部队的安危,一旦出了差错,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他们夫妻二人的女儿还未满月,张文深知任务的重要性,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护着女儿。可当部队行军到太原以北的一个小山坡时,张文和孩子不慎从马上摔下来,孩子啼哭不止。
这一下惊动全部战士,张文火急火燎地哄孩子,可孩子怎么都哄不好。正在部队前面指挥的洪学智,听到动静,来到妻子身边,恋恋不舍地看了眼女儿,说:“我们把孩子留下来吧。”张文内心万分不舍,可又不得不这么做。
没有时间思考了,洪学智抱过孩子,和张文跑进路边一所小房子里面,向里面一对夫妻匆忙托付:“我们是八路军,着急行军,不能再照顾孩子了,我把孩子交给你们。如果我们牺牲了,那你们就把这个孩子当成亲生女儿吧。”
说完,洪学智拉着恋恋不舍的妻子,回到部队,急忙行军。由于太过匆忙,洪学智和张文连那家老百姓的名字,具体身份都没来得及问。张文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地方具体叫什么名字。经过打听,她才知道叫“东西房山”。
她将这个地点,牢牢记在心里,而且深刻记得女儿的信息:女儿左手上有块胎记,身上包着红布......
这一走,就是十几年,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洪学智跟着部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革命的胜利作出卓越贡献。他的夫人张文,也一直在从事革命活动,为革命胜利作出贡献。
图|张文和洪学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张文和洪学智终于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可不久又爆发抗美援朝战争,洪学智奔赴朝鲜,张文则留在国内。这时,她终于有了时间和机会,去寻找当年被她匆匆留下的女儿.....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女儿是不是还活着?她过得怎么样?
幸运的红红,被养母娇养长大
一天早晨吃饭的时候,早已习惯街头聚餐的村民们,又照例举行他们每天一次的“新闻发布会”:“听到了吧,昨天晚上又有红军队伍从我们这路过呢!”
“人马还不少呢,我趴在门缝里看了看,呦,从村南到村北,黑压压的全是红军的队伍!”
“这下可有那些日本鬼子的好果子吃,不打他们个稀里哗啦才怪呢!”
人们的声音议论纷纷,显得万分激动,可只有任宝娃的丈夫,坐在一块大青石上,端着一个大碗只顾着吃,一句话都不说。他的心里藏着一件大事,昨天晚上他们刚从红军手里接到一个小女娃。
看着这个稚嫩的女娃娃,他们夫妻二人连夜起来烧水,煮了一碗热腾腾的稀粥给女娃吃。把稀粥用勺柄一点点,送进女娃的嘴里,他们整整折腾半宿,才安抚好小女娃,让她进入梦乡。
到了第二天早晨,夫妻俩商量,村里人多口杂,绝对不能向别人暴露这孩子的真实身份。正因为如此,他们对这个小女娃就像是对亲生孩子一样疼爱。可他们毕竟年纪大了,又没有奶水,没有钱,该怎么把这个孩子拉扯长大呢?
眼看着孩子饿得哇哇大哭,日渐消瘦,他们的内心很不好受,接连叹气。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丈夫说:“给这个孩子再找户人家吧,方圆这么多的村子,我就不相信,找不到一户有奶水的人家。”
任宝娃心里也火急火燎的,生怕孩子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吃完早饭,她就出了远门,直到中午,才带回来一个年轻人。一进门,她就对丈夫说:“快点,收拾收拾,让白富生把这个小女娃带走吧。”
她解释:“他是西峪村的,婆姨刚生了孩子七八个月,反正一个孩子也是养,两个孩子也是养。”很快任宝娃把孩子留下的鞋帽衣物,统统收拾起来,用一个蓝色印花包袱包住,急匆匆给孩子熬碗米粥,喂完孩子,才放心把孩子交给白富生带走了。
当白富生抱着孩子出门后,夫妻俩再也忍不住,抽抽噎噎地哭个不停。他们也想养大这孩子,可实在没有办法啊!只是他们没想到,白富生的家里也发生意外。
因为白富生还没抱回孩子时,家里的婆姨奶水很足,可谁知,真的把孩子抱回来了,婆姨的奶水反而没了。如此一来,这小女娃还是得挨饿。这可愁坏了白富生,早知道会这样,就算打死他,他也不敢抱别人家的孩子回家。
或许这个小女娃运气真的好,不久后事情又出现转机。一次闲聊中,思西村的王德厚和王德恭兄弟俩,在和侄媳妇白银翠闲聊中,说起这件事情。
白银翠开口就说:“要是白家真的有难处,就把这个孩子抱到我这里来吧。如果你们明天有空,就代替我去白家一趟。”
说着,她还从衣箱里拿出六尺黑市布,交给他们:“去的时候把这点东西给白家媳妇,虽然说不成敬意,可总算我对人家的一片心意。”第二天一大早,他们拿着东西,按照白银翠的嘱咐,把小女娃抱回来了。
白银翠一看,女娃长得真好看,说:“孩子是抱过来了,可是总得有个名字吧,你们看看,到底给她取个什么名字好呢?”王德厚说:“这个孩子是用布换来的,我看就叫布换吧。”
王德恭立即反驳:“这个名字太俗气了,不如就叫红红吧。一来,这个女娃是红军留下的,来的时候头上还戴着一顶小红五角星帽子,也算是一个小红军了,叫这个名字,可谓是红上加红了,所以我看就叫红红,实在是最合适的名字了。”
就这样,洪学智和张文匆忙留下的女儿,几经周转,有了稳定的住所,也有了个新名字“红红”。
虽然白银翠的家里并不富裕,但是出于对红军的尊敬,白银翠把红红当成亲生孩子一般疼爱。没过几天,红红就被养得白白胖胖的,胳膊腿儿就像刚出水的藕一样。刚刚过去三个月,红红就学会翻身。
又过去几个月,红红能在白银翠的引导下,蹒跚学步,牙牙学语了。当红红第一次叫妈妈,白银翠的脸上笑开了花,她的丈夫王英也在一旁,嘿嘿地笑着。由于方山是抗日游击队活动最活跃的村子,群众基础好,为了红红的安全,白银翠一年中总要带红红住在方山六七个月。
正好白银翠的弟弟白银龙,是方山的村长,又是我党的地下共产党员。区长郭守瑞,每次到方山,总免不了到白银龙家里坐一坐。一听说红红是红军留下的孩子,每次他都会带点麻糖之类的东西给红红吃,然后背着她到处转转。
他经常对白银翠说:“红红是红军的后代,不管再苦再难,我们也要想办法把她拉扯大。她的父母是为了我们穷人打天下的,我们要对得起红红的父母。”
他还提醒白银翠:“我们这一带的鬼子,汉奸很多,千万不能暴露孩子的真实身份。”白银翠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虽然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但是她把这番话牢记在心,一定要养好红红。
为了养好红红,白银翠宁愿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工受罪,也不愿让红红受半点苦。家里一有点好吃的,她总要偷偷留给红红,有了像样的衣服,也要给红红穿。除了物质上的满足,白银翠更用勤劳和朴实教育红红。
她严格教育子女,第一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宁肯自己吃糠咽菜,也不能拿别人家的东西。第二,不能在吃饭的时间去别人家串门,特别是过年过节。在目濡目染下,红红不仅乖巧懂事,还十分聪明伶俐,具有胆略。
红红7岁那年,养父被鬼子抓去修炮楼,天不亮就要出去,中午也不能回家吃饭。红红就和几个小伙伴商量,每天中午给家里的亲人送饭吃。刚几天,鬼子不让他们进来,红红就带着几个小伙伴穿过铁丝网,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把饭送过去。
到了11岁,新中国成立了,白银翠夫妻二人怀着激动和焦急的心情,渴望红红的亲生父母能回来接她。可等了一年多,始终没有消息,白银翠对丈夫说:“如果孩子的父母不来接,娃娃就是我们的亲闺女,我们一定要把孩子培养好,一定要对得起老红军。”
于是在村里刚刚恢复小学时,白银翠夫妇俩克服众多困难,咬牙把红红送去学校读书。她经常嘱咐红红:“你是红军的后代,你爹娘都是好样的,他们为了革命南征北战,不得已才把你留下来。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
虽然红红不是很懂得这些,但是她乖巧懂事,聪明机灵,读书很用功,取得优秀的成绩,经常得到老师夸奖。
不久,白银翠的第四个儿子出生了。可家里要供红红上学,实在负担不起,白银翠咬咬牙,忍痛把这个男孩送给别人。人家来家里抱小孩时,红红死命地堵住家门,死活不让人家抱走小弟弟。可她哪里知道,妈妈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培养她这个红军的后代啊!
日子一天天过去,红红渐渐长大,白银翠夫妇却越来越担心。他们既盼望红红的父母来接走她,又害怕红红的父母真的过来接走她。多年的相处,他们早已和红红有深厚的感情,一旦她的父母过来,就意味着红红要离开了。
白银翠怎么舍得呢?可红红的父母要是不来,就说明发生了意外,太令人遗憾了。这些复杂交织的情绪,常常折磨白银翠,让她痛苦万分。而她不知道的是,红红的母亲正在寻找她的路上......
12年后终相见,洪学智寄钱感谢
1951年,张文开始尝试寻找女儿。可她记忆中的信息并不多,只记得东西房山。东西房山是东房山和西房山的合称,方圆几百公里。张文既不知道具体地点,也不知道孩子改叫什么名字,简直就是大海捞针。
但张文还是决定前往,她来到阳曲县委大院,拿着山西省委和山西军区的介绍信,提出要见县委书记。当时的县委书记正好是郭守瑞,正在主持召开县委会议。他一听说有人找他,连忙走出会议室。
张文上前,把手里的介绍信交给郭守瑞。郭守瑞看后,说:“五六年前,我曾经在方山下乡的时候碰到一个红军留下的女孩,至于女孩是哪个村子的,我想不起来了。那个女孩是不是你的孩子,我也不敢肯定。”
张文一听,着急地说:“你好好想一想,是哪个村子?女孩多大了?”
郭守瑞安慰她:“你先不要着急,先休息一下,让我好好想一想。等开完会,我们再仔细说说。”好不容易等到会议结束,张文急忙把当年留下孩子的经过,说给郭守瑞听。她还告诉郭守瑞:“我叫张文,洪学智是我的丈夫。现在洪学智还在朝鲜战场上作战,我这次就是他派过来的。”
图|洪学智和张文
郭守瑞仔细回忆,掰着手指算了算:“这个孩子到今年,是不是该13岁了?”张文立即点头,连声说对。郭守瑞想了想,又说:“这个孩子可能在思西村,不过那个村子距离县城有30多里,今天肯定是赶不过去了,晚上你休息一下,明天我派人和你一起去。”
第二天天亮,郭守瑞给思西村的村长写了封信,又派了县委的两个同志,带着张文前往思西村。历经周折,张文总算到达思西村,可一个村子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张文又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孩子呢?
她唯一的依据,就是孩子的胎记。在两位同志的带领下,她先来到小学,借由查看孩子是否打过预防针,来分辨寻找孩子。一天中午,张文在一家小学没有找到孩子,跟着一位小伙子去他家吃饭。
小伙子的母亲连忙烧火做吃的,招待张文。张文一边帮忙,一边和她闲聊。当她得知张文来这里的目的后,大吃一惊:“当年你的孩子就是留给我的啊!”张文既激动又惊喜地说:“那现在孩子在哪里呢?”
原来她就是白富生的妻子,当年因为实在养不起红红,就把她交给白银翠。她把白银翠的住处,告诉张文。张文得知白银翠的住处后,火速赶到她家,只见红红正在和两个女同学一起洗衣服,白银翠正在屋里扎红花,为儿童节的到来做准备。
张文说:“大姐,我是山西军区的。12年前,我们把一个女孩放在一个老乡家,听郭书记说,你为了养大这个孩子吃了不少苦,这次我过来就是想看看你,也看看孩子。”
白银翠一听,心立刻咚咚地跳了起来,该来的还是来了。白银翠叫来红红,张文拉着红红,看了看她的手腕,果然看到那块胎记。她把红红搂进怀里,含泪说:“孩子,妈妈对不起你,十几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连做梦都想啊!”
张文深知白银翠和红红感情深厚,告诉白银翠:“孩子能有今天,全靠大姐您,我代表她爸爸,向您表示深深的感谢,以后红红还是您的女儿。”尽管白银翠再不舍,红红还是跟着亲生母亲走了。
远在朝鲜战场上的洪学智,得知女儿找到,心情很激动。他把女儿的照片看了又看,提笔给郭守瑞和白银翠大姐分别写下两封长长的感谢信。
他告诉白大姐:我和妻子张文,还有您的女儿红红,将永远记得您的名字,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醒华,也没有我们一家的团聚,我代表我们全家,向您和您的家人表示崇高的谢意!
在给白银翠的信里,洪学智还附上女儿小时候的照片,和他们的全家福,同时还有800万元钱(旧币),作为感谢,也作为醒华的抚养费。他说:“我知道这些钱不足以表达您的养育恩情,但我还是希望您能收下,因为这是我们全家人真诚的谢意。”
多年后,洪醒华考上吉林医科大学,学习西医。大学毕业后,她成了一位赤脚医生。1973年,洪醒华调到电子部402医院工作,一边研究,一边在301医院学习中医。1984年,洪醒华成为402医院院长,后来她带领团队,搞医学研究,研制出替代氟里昂的一种药用气雾剂及其抛射剂三甲醚,获得20年国家发明专利。
不管过去多少年,她成为怎样的人物,都没有忘记给白妈妈捎去问候,捎去吃的,寄钱,把她当亲妈一样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