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登场人物超过一千个。在这些人物中,有些鼎鼎大名,世人熟知;有些则短暂露面,随即混杂在千人之中,不被民众知晓。
小说毕竟是小说,主要捧的都是那些三国时期的流量明星。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小说中不起眼的人物,在真实的三国历史上却是
武功赫赫的将领,政绩斐然的能臣,也曾改变过历史的进程。
本文的主人公,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个让关羽钟意上的女人
故事要从被张飞骂做“三姓家奴”的吕布身上说起。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民间公认的第一勇将。只手提纪灵,独战刘关张,无不彰显吕布的神勇。
三国前期,吕布相继脱离了丁原,董卓后,也自立门户成了一路诸侯。可惜的是,吕布的路走的相当的不顺。实力不强的吕布,
即便成了诸侯,也难以摆脱周边大诸侯的影响
。
吕布本来可以和刘备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好勇无谋,见利忘义的性格,使吕布反复无常,率兵进击刘备,夺其驻地。
小说中的三英,在历史上没有群战吕布,而是兵败而走。这种情况,在刘备的大部分人生中已是常事。
刘备求助于曹操,为人仗义的曹操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带着人就来了,几番恶斗之下,将吕布困在了下邳。
吕布自知不敌,
派遣部将秦宜禄突出重围向袁术求救
,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袁术不知道为什么,偏要给妻儿尽在的秦宜禄送上一个新妻子,还是一个宗室的女子。秦宜禄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还答应了袁术。
于是,秦宜禄的前妻杜氏娘子,就成了没主儿的人;
秦宜禄的儿子秦朗——本文的主人公——也成了没了爸爸的娃儿
。
这时候,有意思的事儿又出现了。这位杜氏娘子史传“颇有姿色”,因此,当时在曹操部下打工的,以“忠义”著称的
关羽关二爷竟然三番五次地请求曹操在破城之后,将杜氏娘子赐给自己。
曹操最开始就答应了关羽,后来看关羽再三强调,不禁起了疑心:“这杜氏娘子难道美若天仙?”所以,城破之后,曹操抢先使人带来了杜氏娘子,一见惊若天人,当即收入账下,再不和关羽提起。
坏坏的想,日后关羽出走曹营,“夺妻之恨”可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默默无闻的前半生
曹操收纳杜氏娘子的同时,还
将秦宜禄的儿子秦朗收为自己的继子
。
秦朗的亲爸爸秦宜禄,没有留在袁术帐下,而是在下邳失守,吕布败亡后投降了曹操。
曹操可能不想让秦宜禄离杜氏娘子以及秦朗太过接近,远远的打发秦宜禄去安徽,给他一个县做了县长。
话说曹操解了刘备之围,刘备不但没有感恩戴德,不久反而叛离曹操,
南下小沛,公开反曹。
曹操大怒,亲征刘备,刘备败出小沛,逃向安徽。
在安徽,刘备遇见了秦宜禄,“以杜氏说宜禄,宜禄反”。秦宜禄就这样跟着刘备跑了。
有意思的事情又发生了,跑了没多远,秦宜禄后悔了,要回去继续做曹操的县长。
猛张飞不容分说,就地斩了秦宜禄,结果了秦朗的亲爸爸。
要说这秦宜禄,原本服侍吕布,撇妻弃子后,先投降曹操,又转向刘备,再反悔得死。
做人反复无常,获此下场,也不算冤了他
。
这边秦宜禄身死,那边杜氏娘子和秦朗倒是过上了好日子。
要说曹操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因为不是亲生骨肉而薄待秦朗,也没有让他改姓曹,
对其非常亲近,视如己出
,
经常在宾客面前夸奖秦朗
。
秦朗并没有依仗曹操的喜爱横行霸道,而是表现的非常谨慎小心。
很长一段时间里,
秦朗都没有在曹操的幕府里担任任何职务,到曹丕做了皇帝后,情况依旧如此
。
这段时间里,秦朗逐渐长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青年。为了增加阅历,秦朗开始云游天下,结交名士,思想上渐渐成熟起来。
公元227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太子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
这个曹睿,
从辈分上讲应该是秦朗的侄子
。但是却经常称呼秦朗的小名——“阿苏”。曹睿为什么这样称呼秦朗,原因只能推测。历史上秦朗生卒年不详,很可能和曹睿年龄相仿,又自小相熟,所以如此。
曹睿继位后,立即给自己的叔叔秦朗加官进爵,纳入自己的朝堂使用。
秦朗获封骁骑将军
,这个职位自汉朝以来,基本都是封给大功在身之人的。秦朗无功无绩,得此高位,自然有人不服。
但是,没过多久,秦朗就用军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配得上骁骑将军这个职位。
征战沙场的后半生
魏明帝曹睿时期,并州北部的鲜卑部起了二心。时任并州刺史发兵讨伐失败,反而激起了鲜卑造反的决心,起兵侵入魏国北境。
为了尽快平息叛乱,曹睿
启用骁骑将军秦朗,率领中央直属部队发兵并州,剿灭鲜卑的叛乱
。
秦朗在这一战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没用多久就击败了鲜卑的部队,将他们的残部驱逐到漠北地区。
此后,秦朗在并州驻扎了一段时间,直到北境彻底平静才带兵返回。
转过年来,蜀汉的诸葛亮拉开了第六次北伐的大幕,带领蜀汉军马十余万出汉中,与魏国的大都督司马懿对峙与渭水附近。
为了加强司马懿的军事力量,曹睿
拜秦朗为征蜀护军,率领两万魏国军队开赴前线
,协助司马懿对抗诸葛亮。
关于此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描写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
《三国演义》中,秦朗甚至没有出场,只露了个名字。书中写道,有一个叫郑文的魏将偷偷来到蜀汉大营。郑文言称,魏国皇帝派了秦朗支援前线,
司马懿封秦朗做了前将军
。郑文不服,所以来降。
诸葛亮掐指一算,恐怕其中有诈,就让郑文出马和秦朗交战。那郑文好生厉害,交手只一合,斩秦朗于马下。
得胜回营的郑文不但没有洗脱嫌疑,反而被诸葛亮下令推出斩首。威吓之下,郑文不得不吐露实情。原来郑文确是诈降,
被郑文斩首的也不是秦朗
,而是秦朗的弟弟秦明。
蜀汉将领纷纷询问诸葛亮如何看破郑文诈降,诸葛亮施施然道:“
秦朗做了前将军,一定武功高强
,怎么会被郑文一刀砍死呢?”于是众将无不宾服。
所以,你看,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秦朗压根就没有出场。
正史就没有这么有趣了。秦朗率兵来到前线,受司马懿节制。蜀汉的第六次北伐其实没有打什么大仗。
双方对峙了一百多天,诸葛亮就死了
,蜀汉的军队也就撤退了。
四年后,曹睿得了重病,眼见不久于人世,准备托孤。在这里,正史和小说又出现了不同之处。
小说中,曹睿想要封自己亲兄弟曹宇作大将军,辅政太子曹芳。后来改了主意,将大将军位子给了曹真的儿子,堂兄弟曹爽,同时安排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
后来,就是司马懿杀曹爽,司马氏篡曹氏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在正史中,曹睿最初也是想要封曹宇作大将军,但同时
又在宗室中选择了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四个人,组成辅政集团
。
后面的转折就和小说大体相似了。曹睿执政后期,朝堂机要事物多由刘放,孙资掌管。曹氏的宗室子弟,一直对此不平,这种心态也被刘放,孙资察觉。
为了保住性命,二人说服了魏明帝曹睿,改封和二人交好的曹爽作大将军,排斥了其他宗室子弟。
这次政权更替带来的权力洗牌中,
秦朗被扫地出局,就此终结了从政之路
。
秦朗后面的事情史无记载,只知道他从此以后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也没有再进入过皇宫。
曹睿死时年三十六岁,秦朗估计大也大不了几岁,还是年富力强。不过以他谨慎,低调的性格,可能就此隐退,不在过问朝局,过自在生活了。
杜氏娘子嫁给曹操后,给曹操生了两子一女,是为秦朗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妹妹。两个弟弟都封了王,妹妹嫁给了同为曹操养子的何晏。何晏归附曹爽,做了吏部尚书,后因卷入高平陵之乱为司马懿所杀。
秦朗的儿子秦秀,在西晋做官做到了博士——不是现在的博士生。秦秀性格刚直,多年不得升迁,死于任上。
结语
人常说,《三国演义》到了诸葛亮陨落五丈原后,便成了记录三国后期事件的流水账,没有了看头。
小说确实如此,随着老一代能臣名将的谢幕,新接班众人的民间知名度大大降低,形成了强烈的前后对比。
但是,不能因为小说情节如此,就否认了三国后半段的精彩程度。三国是个名人,名臣,名将辈出的时代,自始至终都是如此。
在如邓艾,钟会,杜预,羊祜等魏晋名将序列中,也应该有秦朗的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