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已经迈入中年老母亲行列。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姑娘们,纷纷嚷嚷着自己也是中年老母亲,真搞不懂这是在图啥?
中年老母亲就这么招人待见吗?这么急唠唠地宣誓主权加入,难道是有什么大福利等着去领?
反正我是完全不向往进入中年,尽管已不情不愿地被推搡着冲了进来。
看看我父母那辈人的“最美莫过夕阳红”;看看我儿子那代人的“我的青春我做主”;再看看那些貌美如花的姑娘们高喊着“女人嘛,对自己下手就要狠一些!”......
40多岁的老母亲,表示很是羡慕呐。
因为处于人生这个阶段的老母亲,没法淡定从容地享受“夕阳红” ,也没法想干啥就干啥我的青春“我做主”,更没法刷爆信用卡对自己下手“狠一些”。
ps.对孩子倒是豁得出去。
这个年龄,不上不下,不高不低,赢不了更输不起,真的是好尴尬呀!
但再尴尬也得活下去啊,一了百了总不是个办法。人活着还是要积极一些,我们要想办法活下去,还要尽可能活得像样些。
作为一个中年老母亲,怎样才能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磕碜?
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大坑,大家尽量......别往里跳。
01
指点江山,好为人师
人一旦上了岁数,就容易有俩爱好。
一个是忆峥嵘岁月,诉说革命家史(一般来说都是辉煌史);另一个就是逮谁教育谁,三人行,他是老师。
什么他走过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他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咳咳,其实要说到90后和00后们,他们每跨过一座桥,就顶某些人当年跋涉好多路了。
再说啦,盐吃多了,对肾不好,还容易引发高血压和各种老年病。
饭可以多吃,盐可别多用。
时代更替,知识迭代,能力跃迁,某些人的那老一套,年轻人根本就不care,所以,就别再自取其辱了。
其实,自己out不丢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但的确是已经被淘汰了。
垂死挣扎的姿态会很难看,倚老卖老就更不好了。
02
八卦体质,怨妇气质
一直以来,就跟爱抱怨和包打听的人,保持着安全距离。
很久很久以前,当时我二十几岁。有一天从楼下经过,被一个特别擅长通过乘凉拉呱搜罗信息的大妈一把拽住,问:
“今天打扮得这么好看,这是要去哪儿啊?”
“出去趟儿。”
“干什么去呀?”
“有事儿。”
“什么事儿啊?”
“也没啥事儿。”然后撒腿就跑。
估计大妈在后面嘀咕:没什么事儿,那出去干啥?
就不跟你说,着急去吧。
就这样,珍爱生命,远离包打听。
另外,切忌受害者心态,像祥林嫂似的,向众人兜售着自己的痛苦和焦虑。毕竟能得到的同情是有限的,被破坏掉的个人形象是无限的。
既然是自毁形象的事儿,干嘛还要屁颠屁颠地乐在其中呢。
既然人生短暂,那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地对“有意义”和“我乐意”的探索中去吧。
对于可以给予自己滋养的、赋予自己能量的、提供自己价值的、带给自己愉悦的那些事儿,多投入多关注;对于那些无法带来直接效益或长久幸福的事儿,尽量保持安全距离。
03
自以为是,不懂装懂
知道自己不知道,跟知道自己知道,同样重要。
什么叫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知识和认知的边界,并能将其充分挖掘运用,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创造价值的最大化。
反之,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
明白自己知识和认知的局限性,并对各种未知领域保持一定的敬畏心,不随意下定论,也绝不固执己见。
有一次,看了一个视频。
大家可直接跳到1分30秒,听一下这位老师的示范,真是服了。
歌手顺子参加了一个节目,唱了她的经典曲目《回家》。
然后有位中年女评委,就给出了不太友善的点评。总结起来,就是有两点唱得不好:
这也不好,那也不好。
然后非常傲娇地示范了“标准版”该咋唱,于是舞台上就传来她那悠扬民歌范儿的《回家》。
然后,观众席上就不淡定了,我也是看得哭笑不得,哎!
讲真,观众席都笑成那样了,评委们还能保持80%没笑,不知道是修养跟姿态同时在线,还是坐在那个位置得硬憋着。
04
否定自我,diss他人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会有时间做这么多事儿,而且很少会搞乱套。
除了利用碎片化时间已成习惯外,除了无论多晚睡第二天6点前一定醒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
停止纠结,减少内耗。
这一点也是近几年才get到的,之前也是各种困扰:
面对各种选择上的纠结,买这个还是买那个,穿这件还是穿那件;
面对他人态度的揣测,某人今天貌似看我不爽,但我又没招他惹他,干嘛要这样呢?
有个小伙伴已经好几天没搭理我了,是那天我说的某句话惹她生气了吗?
……
曾经的我,在这些鸡零狗碎的事情上面,消耗了太多精力和时间,以至于做事效率极为低下,毕竟想三想四痛苦纠结的时候,是很难全神贯注去思考和完成一件事的。
之所以会这样,说到底还是因为不自信。
太过于在乎他人的看法。其实谁会那么有时间care你呢,自己都一堆事儿等着处理,哪有那个闲工夫看你各种不爽,哪有那个时间生你的气,又不是奥斯卡影后争夺战,就没必要戏精附身,给自己疯狂加戏了。
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收拾的利利索索,忙活的风风火火,自然就不再care那些杂七杂八的鸡零狗碎,当一个人把关注更多地放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过滤掉绝大多数的外界声音。
除了至亲,没人会过度关注你的感受;除了生死,其他一切都是芝麻绿豆小事。
接纳自我,就能减少内耗;接纳他人,才能提升幸福力。
这个他人,不仅仅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和朋友,更包括我们的至亲,比如说孩子。
说实话,能做到无条件接纳孩子的妈妈,并不多见。爱是一定存在的,但无条件接纳,非常艰难。
很多父母,就是在一句句“难道我还不如你”的咆哮声中,一语成谶,最终收获了一个果真不如你的孩子。
很多孩子,就是在父母“我可以为了你去死”的铿锵有力声中,被逼得走投无路,分分钟“想去死”。
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但落在自己头上,却是关心则乱。
为了让孩子的“自我”能驾驭“本我”,于是你举起了“超我”的鞭子。但事实上,这鞭子抽得越狠,孩子形成人格障碍的可能性就越大。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实现“自我”,请你控制好自己的“本我”,并把“超我”的鞭子隔三差五地轻轻打在自己的身上。
这样做,一来可以保持清醒,二来可以感同身受,体会下被他人控制的滋味,到底是有多难受。
PS.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代表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自我”与“本我”正好相反,它是专管人格中道德的“司法部门”;“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属于人格结构中重点的道德部分。
05
内在都是浮云,好看才是关键
有木有发现,写到这儿,还没说到怎么“提升外在”这茬儿。
因为与变美变瘦相比,让人看上去舒服,并且相处不累,才更重要。
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水灵灵的小姑娘,眼神清澈,皮肤紧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致命的吸引力,作为中年老母亲的我们,怕是再怎么捯饬,也难以力挽狂澜。
所以,与其打各种破尿酸、瘦脸针、拉皮微调啥的,真不如接纳这一现实来的更接地气一些。
面对衰老,淡定从容一些吧,毕竟跟美人迟暮的强烈落差相比,咱们普通人的老去,又算得了什么呢?
1944年出生的归亚蕾,已经75岁了。
最近,看《小姐姐的花店》和《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发现小S越来越美,但却越来越焦虑和不自信。
她会在深夜痛哭,直播自己的脆弱;她抱着阿雅,说羡慕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她在跟宋佳的聊天中,质疑自己的能力,说自己只是一个无用的中年妇女......
节目中,小S不止一次向宋佳表达着对自己的不满和恐慌。以至于宋佳一语道破真相:
你知道吗?你一点都不爱你自己。
这番话,直击小S软肋,让她一度落泪。
天不怕地不怕,超爱秀自己的小S,也终于走到要直面中年危机的尴尬年纪了。
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小S与宋佳。
她们两个,年纪相仿,都人近中年。
一个已婚,一个未婚。一个仨孩子妈,一个还是单身。
论颜值,论保养,论财富自由,小S都不比宋佳差,为啥就这么不快乐呢?
归根结底,还是价值感偏低,自我接纳不够。
在这一点上,宋佳跟她的姐姐大S,就比她强太多。
如果说大S是外柔内刚的话,那小S就是外强中干。看似一副张牙舞爪啥都不怕的样子,其实内心特别需要外界声音的肯定和普世价值观的认同。
小S缺的,就是那份自信与底气。
其实,清爽得体的自然美,符合年龄的体面美,由内而外的气质美,从容淡定的阅历美,会比各种微调大整和破尿酸来的更接地气,更有魅力,更有辨识度。
看看满头白发的秦怡,皱纹爬满眼角的归亚蕾,难道她们不比那些奔波在装嫩大军中的女星们,更美更舒服吗?
就让我们跟随自己的年龄,老的更从容优雅一些吧。
1922年出生的秦怡,已经97岁了。
当一个人内心充盈富足,脸上就能看到扑腾扑腾的小浪花;当一个人长期自我质疑,就会陷入各种内耗,焦虑失眠压力又大,脸色自然是好不了,那是多少张面膜也补不回来的。
长此以往,那形象就像是傍晚菜市场上打折的蔬菜,蔫了吧唧的;就像是超市隔天大甩卖的鱼虾,奄奄一息的,相当磕碜。
形象倒还是其次,精神上的垮掉,才是最致命的。
当我们二十几岁时,要美要爱想要征服全世界;当我们初为人母时,孩子就是我们的全世界;直到不惑之年才明白,其实一切都是浮云,唯有向内探索和自我修炼,才是刚需。
以上,中年老母亲们,共勉。
棕妈: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读书达人,每年阅读书目200+;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